北京關于開展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的意見(北京市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啟動)
北京市啟動了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旨在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提升城市品質,該試點工作將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設計,對老舊樓房進行改造升級,以適應現代城市的發展需求,政府將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還能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關于開展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的意見
北京市政府為了深化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推動危舊樓房改建工作有序開展,于2020年7月1日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是該文件的主要內容和相關政策解讀。
主要內容
1. 試點項目的目的和原則
北京市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排除居住危險和安全隱患,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滿足老舊小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居住品質,完善社區綜合治理水平。改建工作遵循政府引導、居民自愿的原則,有別于棚改項目的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和居民意愿進行項目確定,采取項目資金由政府、產權單位、居民、社會資本等多主體籌集共擔模式,充分調動小區關聯單位和社會力量支持、參與改造,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2. 改造方式
危舊樓房改建項目通過翻建、改建或適當擴建的方式進行改造,排除居住危險和安全隱患,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健全物業管理制度,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建設規模以街區控規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為依據,住宅規模無明顯增加,適當利用空間補建區域經營性和非經營性配套設施,平衡資金壓力較小,實施性較強的新城市更新模式。
3. 改造后的居住條件
對于非成套住宅進行成套化改造,套內可適當增加廚房、衛生間面積,具體可參照國標和北京市《住宅設計規范》最低標準執行,使用面積廚房約4平方米,衛生間約3平方米。對于成套住宅,應盡量在原有套內建筑面積的基礎上通過內部調整進行優化,原則上原建筑面積大于70平方米的套型不再增加套內建筑面積,原建筑面積小于70平方米的套型,且原廚房、衛生間面積小于北京市《住宅設計規范》最低標準的,可以參照規范適當增加廚房和衛生間使用面積達到最低標準。
4. 改造項目的資金籌措
改建項目原則上不增加原有居民戶數,對于改建前存在多戶合居情況的,經區政府認定后,改建后可以原地分戶安置。危舊樓房改造項目增加規模須符合建筑規模管控要求。在適度改善原有居民居住條件的基礎上,具備條件的,還可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適當增加建筑規模,用于建設配套設施、保障性租賃房、公租房或共有產權房等,增加的建筑規模由區政府在全區建筑規模總量中統籌平衡。增加建筑規模涉及經營性用途的,應依法辦理土地有償使用手續。增加的保障性租賃房由區政府按照有關政策執行,公租房由市區平臺公司持有運營,共有產權住房應按照《北京市共有產權住房管理暫行辦法》有關規定,確定銷售價格和售房對象,所得收益可用于反哺項目投入。
實施案例
朝陽區光華里5、6號樓危舊樓房改建試點項目
這是北京市首個危舊樓房改建試點項目,位于朝陽區光華里5、6號樓。由于這兩棟樓建設年代久遠且被鑒定為危房,不具備加固價值或居民異地安置的可能性,因此按照《關于開展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的意見》進行了拆除重建。目前,全部居民均已簽約完畢并搬出,該項目前期工作已全面推進,預計春節前完成拆除。改造后的建筑將設計為三層鋼結構坡屋面住宅樓,地上3層,無地下室,建筑耐火等級2級,抗震設防裂度8度,屋面防水等級2級。居民將進行原地安置,不增加房屋套數解決居民獨居問題;采用北側外廊、一部樓梯的建筑設計方式。此外,由于原建筑無節能措施,本次設計將按國家及北京地方標準要求進行節能設計:在外墻、屋面、地面增加保溫層,采用節能型門窗。
西城區樺皮廠8號樓危舊樓改建項目
這是西城區首個危舊樓改建項目,位于西城區新街口街道,是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5層住宅樓房。由于配套設施不完善,空間布局不合理,再加上原產權單位已無管理能力,因此居住在此的居民對居住安全產生了擔憂。樺皮廠8號樓危舊樓改建項目是依據《關于開展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的意見》確定的首個西城區通過拆除重建方式進行改造的危舊樓改建試點項目,也是全市首個整樓居民均為產權主體的試點項目。該項目在區委區政府的指導下,成立了由西城區住建委牽頭的工作專班,經過多次現場勘察、數次研論,最終確定了改造方案。
結語
通過這些試點項目的實施,北京市正在積極探索和總結經驗,以便在未來更大范圍內推廣危舊樓房改建工作,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整體面貌。




北京危舊樓房改建資金來源
危舊樓房改建居民滿意度調查
北京市危舊樓房改建政策影響
危舊樓房改建后房價變化趨勢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