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加固后白蟻防治案例,建筑加固工程中的白蟻防治成功案例分析
某建筑在完成結構加固后,發現存在白蟻侵蝕問題,嚴重威脅建筑安全,經專業團隊調查,白蟻主要分布于木質梁柱及潮濕墻體縫隙中,推測因加固施工期間未采取有效防蟲措施,加之原有建筑老化,為白蟻提供了滋生條件,防治方案分為三個階段:使用紅外熱像儀和探測儀精準定位蟻巢;針對性地噴灑環保型藥劑滅殺成蟲及幼蟲,并對木材接觸部位進行防腐處理;通過安裝防蟻屏障和定期監測系統預防復發,施工過程中,團隊注重與加固結構的協調,避免破壞既有加固層,治理后經半年跟蹤,未發現新蟻害跡象,建筑安全性顯著提升,案例表明,建筑加固工程需同步考慮生物侵害風險,尤其是老舊建筑,應結合防蟲設計,實現“結構+生物”雙重防護。
建筑加固后白蟻防治案例
建筑加固后白蟻防治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它關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以下是幾個具體的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區在建筑加固后如何有效地進行白蟻防治。
常德市傳統村落和文物保護單位的白蟻防治
常德市住房保障服務中心實施了中國傳統村落桃源縣三紅村、漢壽縣鐵甲村和省級文保單位丁玲故居的三個白蟻綜合治理典型案例。這些案例被住建部推介,并被收錄進全國白蟻防治中心出版的書籍《傳承》。在這些案例中,技術人員在不破壞古建筑的前提下,采取種群密度區域控制法,在三紅村41棟吊腳樓附近安裝了41套白蟻全自動監測預警設備;在鐵甲村蟻害嚴重的90個敞口堂屋四周安裝了462套房屋白蟻監控一體化長效裝置;在丁玲故居建筑周邊、丁玲塑像廣場安裝房屋白蟻監控一體化裝置110套。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白蟻的危害,保護了傳統村落和文物保護單位。
安慶市紅色建筑的白蟻防治
安慶市住建局白蟻防治管理所在紅色建筑的白蟻防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在陳延年陳喬年讀書處,安裝了43個一體化智慧白蟻監測裝置,采用基于蜂窩的窄帶物聯網的新興技術,實現了365天實時在線監測。這些裝置能夠在白蟻入侵時立即向平臺和移動終端發送警報,工作人員通過藥物浸染過的活體白蟻放歸,傳染其他白蟻,達到種群滅治的效果。此外,安慶市對143處革命(紅色)建筑進行了全面摸底,先后對兩鄧故居陳列館、獨秀園、桐城烈士陵園等43處革命(紅色)建筑進行建檔立項,共安裝256套實時遠程智能監控系統裝置,防治面積28.4萬平方米。
揚州市歷史文物建筑的白蟻防治
揚州市白蟻防治中心引進了白蟻全時智能監測裝置,以“互聯網+”新技術助力歷史文物建筑白蟻防治。在烈士陵園、漢廣陵王墓等地安裝了100套智能監測裝置,這些裝置內置監測芯片、傳感器,能實時監測白蟻危害并通過4G網絡反饋至手機和電腦端,幫助工作人員及時發現并處置白蟻。例如,在漢廣陵王墓,建筑外圍安裝了18個智能監測系統,發現白蟻危害取食的有6個,通過投放餌料,利用中毒白蟻將藥物帶到巢穴里,從而滅殺整巢白蟻,達到長期保護歷史文物的目的。
以上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區在建筑加固后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手段有效地進行白蟻防治,保護了建筑的安全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
白蟻防治新技術的應用效果
古建筑白蟻防治的創新方法
智能化白蟻監測裝置的原理
建筑加固后白蟻防治的最佳實踐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