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鋼板厚度與安全性能,汽車鋼板厚度,安全性能的關鍵要素?
鋼板厚度與安全性能的關系常被消費者關注,日系車鋼板較薄,一般為1-1.1mm左右;歐系車多為1.2-1.3mm;美系車則在1.3-1.4mm左右,車身鋼板厚薄與汽車安全性并沒有絕對的關系,車輛碰撞安全性主要取決于車身結構設計和材料使用等多種因素,而非單純由鋼板厚度決定,例如普通客車的碰撞安全性就與車輛結構和設計關系更大。
一、汽車鋼板厚度與安全性能的關系
- 傳統觀念誤區
- 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里,會認為汽車鋼板越厚安全性能就越高,比如年齡較大的長輩可能會憑借汽車鋼板厚度來評判汽車安全性,甚至拿歐系、美系車和日韓車對比,認為鋼板厚的車更安全,這種觀念是非常不靠譜的。實際上,鋼板厚度跟車內人的安全性并沒有必然聯系。汽車的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并非單純由鋼板厚度決定。比如在發生碰撞或者翻車時,最終承受沖擊力的是汽車內部結構件,如A、B柱等,這些結構件如果強度不夠,即使鋼板再厚也無濟于事。像日系車一般鋼板厚度為1 - 1.1mm左右,歐系車一般為1.2 - 1.3mm,美系車一般為1.3 - 1.4mm,但這并不意味著鋼板厚的歐系車和美系車就一定比日系車安全。汽車安全性分為主動安全性和被動安全性,而這里討論的鋼板厚度影響的主要是被動安全性中的部分內容,即事故發生時減少乘員傷亡的能力。而被動安全性是一個綜合考量,包括結構吸能性、內飾軟化、安全防護裝置及安全玻璃等多方面因素。車身覆蓋件的鋼板厚度只是其中一個小方面,它與安全性能并沒有太大關系。車身覆蓋件包含前后保險杠、機蓋、左右葉子板、車門、車頂、后備箱蓋等零部件,除保險杠用塑料外,其余多采用鍍鋅鋼板,部分高端車型采用鋁制件沖壓而成。這些覆蓋件除了A、B、C、D柱及后葉子板外,其余都是通過剛接和鉸接的形式與車身連接。在汽車碰撞測試時,主要考察的是結構吸能性,要求汽車以48km/h的速度與固定障礙物正面碰撞時,乘員不致危及生命,這主要靠車身前后縱梁、A、B、C、D柱、車身加強件等結構件的吸能,來保證駕駛艙的完整,為車內人員提供生存空間,而不是靠覆蓋件的鋼板厚度。
- 鋼板厚度在汽車安全中的實際作用
- 車身覆蓋件的影響
- 汽車鋼板厚度對于車身覆蓋件來說,如果被行駛中彈起來的石頭砸中車身,相對皮厚的車型損傷會小一些,這是鋼板厚度在覆蓋件方面可能對汽車產生的一點影響,但這對于車內人員的安全保護來說,影響非常小。例如在日常行駛中,偶爾有小石子撞擊車身,較厚的鋼板覆蓋件可能不容易出現凹痕。
- 關鍵部位的厚度與安全性
- 在汽車中,某些需要承受較大力量或沖擊的區域,如底盤、車架等關鍵部位,鋼板的厚度可能會相應增加,以增強車輛的結構強度和安全性,這些部位的鋼板厚度甚至可能達到3mm或更高。因為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底盤和車架要承受車身重量、路面顛簸、懸掛系統的作用力等多種力的作用,較厚的鋼板有助于提升這些部位的強度,防止在極端情況下(如高速過坑洼路面、嚴重碰撞等)發生變形或斷裂,從而間接保障車內人員的安全。
- 潰縮吸能設計中的鋼板厚度考量
- 在汽車安全設計中有“潰縮吸能”的概念,即在車頭到駕駛室之間,用不同強度、不同厚度的金屬材料,從車頭開始設計成階梯式的不同區域。碰撞發生時,最脆弱的車頭部分先發生潰縮變形,其次是第二段、第三段,以此類推。這樣可以為車內乘客提供一定的緩沖時間,并有效減少車內人員因為慣性所負擔的沖擊力。如果鋼板太厚強度太高,就不利于潰縮吸能,可能會出現硬碰硬的情況,導致車內人員受到較大沖擊。但鋼板也不能太薄,否則隨便一些磕磕絆絆就把車殼弄壞了,同時也可能無法有效地參與潰縮吸能過程,影響對車內人員的保護。
- 車身覆蓋件的影響
汽車鋼板厚度對油耗的影響
不同品牌汽車鋼板厚度比較
汽車鋼板材質對安全性能的作用
汽車安全性能的主動與被動區別





文章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基本來源于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系店長刪除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